英國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海水溫度過高導致灰礁鯊白化,灰礁鯊被迫放棄它們的自然棲息地—珊瑚礁。
在環境壓力大的時候放棄珊瑚礁居住地,反映在向不同地區更廣泛、更頻繁的遷徙,以及越來越長時間的缺席。
在 16 年至 2015 年的極端厄爾尼諾事件期間,這種影響被認為持續了長達 2016 個月,導致研究區域——印度洋偏遠的查戈斯群島出現嚴重白化。科學家們對白化成為一年一度的事件時會發生什麼事表示擔憂,預計白化最早從 2043 年開始就會發生。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由海洋科學家領導 蘭開斯特大學 ZSL (倫敦動物學會)並由 貝爾塔雷利基金會。 2013 年至 2020 年間,他們透過在 120 多條鯊魚上安裝聲學衛星追蹤器並在查戈斯珊瑚環礁周圍安裝聲學接收器來監測鯊魚的活動。
與以下機構合作記錄了超過 714,000 次聲學檢測: 地球觀測 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將這些數據與記錄珊瑚礁環境壓力的衛星數據結合。
鯊魚的權衡
蘭開斯特大學的首席研究員大衛‧雅各比博士說:「這些結果提供了一些初步證據,證明珊瑚礁因環境壓力而發生的變化(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極端和頻繁)如何影響鯊魚的活動。
「灰礁鯊是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上常見的常住掠食者,它們冒險離開珊瑚礁覓食,但許多灰礁鯊必須決定是否要逃離壓力重重的珊瑚礁。
「面對權衡,鯊魚必須決定是離開相對安全的珊瑚礁並花費更多的能量來保持涼爽,還是留在條件不理想的珊瑚礁上但保存能量。
「我們認為許多人選擇進入近海、更深、更冷的水域,這是令人擔憂的。由於捕撈,全球許多珊瑚礁的鯊魚數量已經大幅減少,這一發現有可能加劇這些趨勢。
複雜的平衡
「作為大型掠食者,灰礁鯊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ZSL 動物研究所的主要作者邁克爾威廉森博士說。 「它們在珊瑚礁上維持著微妙平衡的食物網,並且還從它們經常進食的較深水域將營養物質循環到珊瑚礁上。
“鯊魚及其帶來的營養物質的減少可能會影響珊瑚礁在環境壓力較高的時期的恢復能力。”
雅各比博士說:「隨著氣候變遷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和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壓力事件,這些掠食者在珊瑚礁上發揮的重要生態作用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它們花更多的時間遠離它們所附著的珊瑚礁。
「這一現象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但考慮到珊瑚礁上發生的複雜的物種平衡和營養相互作用,肯定會發生重大變化。”
養育分流
一個積極的方面是,某些地點的聲學接收器標誌著鯊魚居住量的增加——其中一種解釋可能是鳥糞。
查戈斯群島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些珊瑚礁因其棲息的海鳥而具有更大的養分分流,從而提高了魚類生物量並增強了對多種壓力因素的抵禦能力。
威廉森博士指出:“我們的一些接收器發現大量鯊魚棲息在有海鳥種群的島嶼附近。”這 研究 剛剛在期刊上發表 通訊生物學。
也在 Divernet 上: 礁鯊面臨的危險比預期大, 潛水員捕捉到打瞌睡的灰礁鯊, 查戈斯珊瑚遭受重創-第一隻長尾鯊被發現, 90m以下:珊瑚白化正在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