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堡礁發生了新的重大珊瑚白化事件,這是自 1998 年全球事件以來的第六次,也是過去六年中的第四次。正當國際專家預計昆士蘭將重新評估其世界遺產地位時,水下熱浪正在影響珊瑚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保護聯盟監測團的訪問原定於去年進行,大堡礁幾乎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當時,澳洲被警告「需要根據《巴黎協定》,在所有可能的層面上加快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
另請閱讀: 400 年來的珊瑚海數據挑戰了聯合國的立場
目前,大堡礁正在以每兩年一次以上的速度發生廣泛的白化損害。 「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引起的氣候變化,」保護機構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分部海洋負責人理查德·萊克說。 “這十年來,快速減少澳洲國內和出口的排放量是我們控制範圍內的主要解決方案。”
據計算,為了有機會將海洋溫度上升控制在 1.5°C 以下,澳洲國內排放量必須限制在 4 億噸。然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分會委託氣候資源科學家進行的最新獨立分析,到該國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日期之前,排放量將達到 9.6 億噸。
「我們將把排放預算增加一倍以上,」萊克說。
「我們希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將有機會親眼目睹水下熱浪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做出改變,為珊瑚礁提供最好的生存機會並避免其世界遺產地位被降級還為時不晚。”
顏色損失
同時,詹姆斯庫克大學 ARC 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說,隨著遭受氣候破壞的珊瑚失去鮮豔的顏色,珊瑚魚正在失去鮮豔的顏色。
他們說,自 1998 年白化事件以來,色彩繽紛的魚類群落已大幅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分支珊瑚的消失所致。
「當今的珊瑚礁越來越多地由非珊瑚基質,特別是草皮藻類來定義,」領導該研究的克里斯托弗·海明森博士說。 “我們想調查這對人們喜歡的、吸引遊客的顏色鮮豔的魚有什麼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了社區層面的魚類顏色測量方法。海明森博士說:“我們發現,隨著珊瑚礁上結構複雜的珊瑚覆蓋範圍的增加,生活在珊瑚礁內及其周圍的魚類的多樣性和顏色範圍也隨之增加。” “但是,隨著草皮藻類和死珊瑚碎石覆蓋範圍的增加,顏色的多樣性下降到更普遍、更均勻的外觀。”
在塑造魚類顏色方面,海底結構似乎比其活珊瑚覆蓋更重要。研究人員說:“由於減少了對偽裝以避免被吃掉的依賴,擁有躲避捕食者的地方可能使珊瑚魚進化出了獨特的顏色。”

「不幸的是,最有能力在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中生存的珊瑚類型(大型珊瑚和巨石珊瑚)不太可能提供這些庇護所。即使珊瑚覆蓋率仍然很高,未來珊瑚礁上的魚類群落很可能會比以前的配置更加暗淡。”
海明森博士說,雖然顏色的喪失在生態或功能上可能並不重要,但「這些色彩繽紛的物種的消失可能會引發廣泛的人類反應,包括悲傷」。對於潛水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前景。
該報告可以閱讀 全球變化生物學.